成语:尺布斗粟
拼音 chǐ bù dǒu sù
解释 比喻兄弟间因利害冲突而不和。
出处 《史记·淮南衡山列传》:“一尺布,尚可缝;一斗粟,尚可春;兄弟二人不相容。”
例子 至若淮南迁蜀而死,天子闻尺布斗粟之谣,辄食甚哀。(明·赵弼《酆都报应录》)
语法 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;比喻兄弟不和
粟(sù速):谷子。
此典本指少量布和谷子。
比喻汉文帝刘恒和弟弟刘长间利害冲突不能相容。
后以此典形容兄弟间有利害冲突而不能忍让。
刘长(前198年——前174年),汉高祖刘邦的小儿子。
汉高祖十一年(前196年),封刘长为淮南王(辖境约当今安徽、河南两省淮河以南及湖北省东部),都寿春(今安徽寿县)。
汉文帝前六年(前174年),刘长阴谋叛乱,事发被拘,在流放途中,刘长不食而死。
民间有人编一首歌词,唱淮南王道:“一尺麻布,可以缝衣;一斗谷子,还能捣米。兄弟两人,不能相容。”
【出典】:《史记》卷118《淮南衡山列传》3080页:“民有作歌(指能唱之词,“歌”为名词)歌(唱,“歌”为动词)淮南王厉(《谥法》:“暴慢无亲日厉。”此为刘长死后追称“厉”,含贬意)王曰:‘一尺布(麻布),尚(还)可缝;一斗粟(去皮小米),尚可舂(chōng冲,把谷类外壳捣掉)。
兄弟二人不能相容。
”
【例句】:南朝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方正》:“尺布斗粟之谣,常为陛下耻之。它人能令疏亲,臣不能使亲,以此愧陛下。” 唐·魏徵等撰《隋书·文四子传·论》;“俄属天步方艰,谗人已胜,尺布斗粟,莫肯相容。” 宋·王属称《济州龙泉寺修三门记》:“吾粗衣粝食,往来竹山上庸间,得尺布斗粟负荷而归,积毫累铢以至百万。” 宋·辛弃疾《最高楼·闻前冈周氏旌表有期》:“君听取,尺布尚堪缝,米粟也堪舂,人间朋友犹能合,古来兄弟不相容。” 明·赵弼《酆都报应录》:“至若淮南迁蜀而死,天子闻尺布斗粟之谣,辄食甚哀。”
反义词 兄友弟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