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:三十而立
拼音 sān shí ér lì
解释 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。
出处 《论语·为政》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。”
例子 他们都是在二十几岁作出贡献,三十开外就荣获诺贝尔奖金,真可谓~。 陆继宗《三十而立》
语法 作宾语、分句;指三十岁
典故
指人到三十岁正是立业之年,应当有所建树。
孔子在谈到自己一生成长过程时说,我十五岁时开始立下学习的志愿,三十岁时学业有所成就;四十岁时能知道事物的道理而不感到疑惑,五十岁时懂得事情所以然的道理而穷道达变;六十岁时见闻广博,遇事可立辨曲直善恶;七十岁时能按自己心愿而又不超越法度。
后人把人的三十岁叫做“而立”之年。
【出典】:《论语·为政》:“子曰:‘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’”
【例句】: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长清僧》:“友人或至其乡,敬造之,见其人默然诚笃,年仅而立。” 鲁迅《阿Q正传》:“谁知道他将到‘而立’之年,竟被小尼姑害得飘飘然了。”
近义词 而立之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