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:天下为家
拼音 tiān xià wéi jiā
解释 原指将君位传给儿子,把国家当作一家所私有,后泛指处处可以成家,不固定居住在一个地方。
出处 《礼记·礼运》:“今大道既隐,天下为家。”
例子 孔子之道,其难在以~而不有其家。 明·李贽《焚书•何心隐论》
语法 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人
典故
《礼记.礼运》:“今大道既隐,天下为家,各亲其亲,各子其子。”
《礼记.礼运篇》本段所反映的是私有制产生与发展后,社会进入奴隶制阶级社会的社会状况——财产私有制建立和奴隶制国家的产生,禹以后传子继承君位,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以私有观念为核心的社会意识形态。
为公的大道既然隐去,为私之道也就蓬勃发展起来。
“天下为家”,意思就是说管理国家的最高职能——奴隶主君权,为一家所有。
后因用为咏“家天下”私有观念形态之典。
《世说新语.言语》:“元帝始过江,谓顾骠骑曰:‘寄人国土,心常怀惭。’荣跪对曰:‘臣闻王者以天下为家,是以耿、毫无定处,九鼎迁洛邑。愿陛下勿以迁都为念。’”此处“以天下为家”意思有所转变,指天下处处均可定都守国,以劝慰晋元帝勿以迁离故都而心怀悒郁。
近义词 四海为家